基坑工程降水是指当地下水位高于开挖底时,为保证基坑能在干燥条件下施工,防止边坡失稳、基础流砂、坑底隆起、坑底管涌和地基承载力下降而进行的降水工作。工程降水是深基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,大多数基坑事故都与地下水有关。基坑工程降水是保证基础质量的重要步骤,如带集水井的明沟降水、轻型井点工程降水、喷射井点工程降水、电渗井点工程降水、深井井点工程降水等。当基坑宽度小于6m时,可沿基坑长边布置单侧线性井点;当宽度大于6m时,需要两个井点或圆形井点。单侧井点应布置在地下水流的上游方向。降水井运行一段时间后,地下水会形成一个稳定的降水漏斗。漏斗的坡度约为1: 10,也就是说,当井点地下水位下降1m并长期保持稳定时,距井点10m以内的地下水位会受到影响,离井点越远,降水幅度越小。
基坑降水工程的五种方法
1。明沟集水井工程降水:明沟集水井工程降水是一种人工排水方式。工程降水具有施工方便、设备简单、成本低廉的特点,在建筑工地应用为广泛。在高水位地区的基坑边坡支护工程中,常采用这种方法作为封堵法或其他降水方法的辅助降水措施。主要排除地下潜水、施工用水和天上雨水。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区,如果只采用这种方法工程降水,由于基坑边坡渗水较多,锚喷网支护(不喷)时会加大喷混凝土的难度。有时加排水管困难,工作面泥泞阻碍施工作业。因此,这种降水方法一般不单独用于高水位地区的基坑边坡支护,而可单独用于低水位地区或土壤渗透系数较小、允许放坡的工程。
2轻型井点工程降水:轻型井点降水(级轻型井点)是我国采用的降水方法。与其他井点系统相比,施工更简单、更安全、更经济,特别适用于基坑面积小、水位低的场合。在这种方法中,降低水位的深度一般在3-6m之间。如果要求降水深度大于6m,理论上可以采用多级井点系统,但要求基坑周围有足够的空间,便于放坡或挖沟。场地有限的基坑支护工程一般不允许这样,所以一般采用一级轻型井点系统。轻型井点适用的土壤渗透系数为0,1-50m/d,当土壤渗透系数较小时,应采取用粘土封闭井点管顶部、保证井点系统各连接部位气密性等措施,提高整个井点系统的真空度,以达到良好的效果。
3回灌井点工程降水:回灌井点系统可在井点底部产生250mm汞柱的真空度,其降低水位的深度较大,一般在8-20 m范围内,其适用的土壤渗透系数与轻型井点相同,一般为0,1-50m/d,但其抽水系统和回灌井管非常复杂,故障率高,能耗大,因此成本高于其他井点方法。
4电渗井点工程降水:电渗井点适用于渗透系数较小的细粒土,如粘土、亚粘土、淤泥、淤泥质粘土等。这些土壤的渗透系数小于0 . 1m/d,用普通井点很难达到降水的目的。利用电渗现象可以有效地将细粒土中的水抽出。需要结合轻型井点或喷射井点,其降低水位深度取决于轻型井点或喷射井点。电渗井点降水过程中,要对电压、电流密度、耗电量进行测量、调整和记录,工程降水比较复杂。
5管井井点工程降水:管井井点适用于渗透系数高的砾石地层,地下水丰富的地层,轻型井点难以解决的场合。每口管井的出水流量可达50-100m3/h,土壤的渗透系数在20-200m/d范围内,地下水位埋深降低约3-5m。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潜水层工程降水。